腐乳飘香

    日期:2016-07-05来源:转载点击:51514 发表于云南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腐乳飘香讲述的是牟定腐乳的故事。一块小小的豆腐凝聚着这方水土古老的智慧,豆腐,腐乳,油腐乳,特色腐乳,自明代以来,历经数百年,走上工业化名优品牌道路。今天,牟定腐乳已经名满中国。

    2014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牟定腐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会。经会议研究,“牟定腐乳”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审查。会上,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牟定腐乳具有悠久的历史,产品质量特色比较鲜明,产品质量特色与产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具有一定关联性,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符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条件。“牟定腐乳”成为楚雄州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互联网上综合搜素“牟定腐乳”,立即会有琳琅满目的图片、各类信息、在线商城和视频。还可以搜到曾经在央视7套播出的歌曲《七彩云香嫂》——有一个左脚舞之乡/ 美丽的高原坝子细细长长/是山鹰飞翔的翅膀/河畔上菜花金黄/岁月流芳/石磨呀嘎吱嘎吱响/ 啊牟定腐乳百年飘香。

    如果网购腐乳,只要在淘宝网上输入“牟定腐乳”四个字,搜索栏立即跳出“云南牟定天和油腐乳”、“牟定天台羊泉腐乳”、“牟定天台福泉油腐乳”等品牌名称,令人目不暇接。橙黄油润的图片,色彩鲜明的包装,来自左脚舞之乡的文化符号,一起冲击味觉和视觉,汇聚成一句话:一道靓丽的乡村特色小吃。

    牟定腐乳口感好、入口即化,更以咸淡适中,鲜甜醇香、质地细腻、色泽美观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和青睐。上世纪90年代,有人把牟定“经松”牌油腐乳配方和全部工艺拿到外地食品企业生产加工,反复试验,都以失败告终。离开这方水土,就做不出牟定腐乳特有的品质和味道。据专业机构分析研究,传统的工艺配方以外,牟定狭长的坝子拥有特殊的发酵菌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水质造就了牟定腐乳外观鲜红油润、入口细腻柔糯、品后齿颊留香的品质和较高的氨基酸态氮营养指标。霉制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牟定这方水土,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某种尚不为人知的独有的微生物对腐乳品质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牟定腐乳走出牟定即不可复制,它是上苍赐给牟定人民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那么,豆腐制作技术什么时候传入牟定,怎样普及,牟定腐乳又是怎样发展的,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先说说豆腐在中国的起源。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的歇后语至今还在淮南民间流传。明明想炼丹,丹没炼成,却做成了豆腐。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无心过问政事,梦想长生不老,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在八公山召集了一批门客,叫他们燃起熊熊炉火,用黄豆和盐卤炼丹。谁知,刘安渴求的灵丹妙药未能如愿以偿,而黄豆和盐卤加工后却起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细腻可口的豆腐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

    霉豆腐的来历,也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一个穷书生,好不容易得到一块豆腐,舍不得一次吃完,剩下的一半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想来想去就把豆腐藏在一个草堆里。后来埋头读书竟然忘记了,几天以后想起来,找出来一瞧,豆腐上长出了灰白灰白的绒毛,心疼得不得了,虽然有了股臭味,但舍不得丢,就把它煮来吃了,味道竟然还出奇的鲜美。

    腐乳工艺的发明和成熟要在西汉以后。北魏时期典籍上出现“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的记载。典籍都比较慎重,如果不成熟,一般不会记录。

    豆腐何时传入牟定,现在难于用资料考证。一般的说法认为,明朝初年,随着中原文化通过移民和戍边军队的传播,豆腐和腐乳工艺传入牟定。明朝初年,洪武(朱元璋)年间从中原移民实边。上百万的汉民以南征、流官、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寓等不同方式从中原、江南等广阔地域迁徙入滇,散布在云南各地。现在,在牟定民间碑刻和大量家谱编修里,涉及到祖先来自哪里,绝大多数都说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

    怎样做豆腐,在牟定乡间,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都可以讲给你听。用水浸泡黄豆发胀,用石磨磨碎,滤去豆渣,将豆浆烧沸,用盐卤汁或山叶、或者酸浆点卤,滤去水分压制成型即为豆腐。豆腐做好了,很多人家还要腌制腐乳。冬天,把豆腐分割成小块,铺在干稻草上在室内发酵,5到7天以后,豆腐上就长出白生生的一层绒毛。这时候就搬到室外在阳光下晾晒,用白酒消毒杀菌后,加上辣椒盐巴花椒入缸腌制,三个月后熟化。牟定民间把腐乳叫做腌豆腐。腌豆腐主要有水腐乳和酒腐乳。水腐乳又叫盐水腐乳,顾名思义主要用盐水腌制,民间也就把它叫做卤腐;酒腐乳则是霉豆腐晾晒后洒上白酒消毒杀菌发酵后腌制而成。

    油腐乳在牟定民间出现,确切年代不详。在牟定很多彝族村落,特别是气候寒凉地区,长期保留用香油腌猪肉的习惯。宰杀年猪后,解肉时把脊肉等精瘦肉留下,凉透后放到瓦罐里,倒进香油淹没后封上缸口,放置在阴凉处。几个月后捞出猪肉来,颜色和味道都还和入缸时一样。有人说,牟定油腐乳腌制技术就是受到这一古老方法启发而发明的。在土陶缸罐里熟化的腐乳,出缸后颜色橘黄,但放置时间一长因空气氧化原因,颜色会变深变黑,失却秀色,为了保鲜和保持色泽,就有人在出缸的腐乳里加入熟香油浸泡保鲜。随后,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成油腐乳。

    牟定县村庄人家做豆腐,或者说做豆腐的村庄,名气最大的是天台街。早在明清时代,天台街做豆腐的作坊不但数量多,而且豆腐质地好,是名副其实的牟定县豆腐第一村,不但闻名全县,还通过茶马古道在元谋和盐津县(今黑井)境内出名。

    天台街有一口神秘的井。这口井叫做石羊井。石羊井坐落在天台街街道一侧四五十米的地方,地涌山泉。

    石羊井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途中蜀兵多中瘴疠之气,有的成为哑兵,苦不能言,喜不能语,军医不治。进永仁,过元谋,大军行至现在的天台街一带已是炎炎夏日。正在舌焦口燥之时,突见地涌一股清澈泉水。士卒们不敢贸然饮水。但哑兵们想,反正已经哑了,就大着胆子喝了。不想,到了宿营时却出现了奇迹:饮用泉水的哑兵们重新开口说话。消息在蜀军大营传开,很快,这眼泉水治愈全军哑兵。

    因为贮满泉水的石窠样子像一只白羊,诸葛亮遂下令立了一尊石羊作为纪念,泉水因此得名羊泉。后来,当地居民就修建了一口井,并把它叫做石羊井 。到了民末清初,石羊井名气越来越大,被列为“定邑四景”之一备受景仰。尽管在历史烟尘中石羊已经无存,但仍有史实为证。康熙年间编修的《定远县志》载有题写“石羊井”的一首诗歌《石羊迷踪》:“万亩平田一色秋,清泓沸沸涌甘流;当年苏老今何在?遗下仙羊久不收。”石羊井水入口清凉,回味甘甜。用石羊井井水煮饭做菜,沏茶饮用,均香甜可口。尤其是做豆腐,食之白嫩甜润,不燥不腻,十分好吃,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美味佳肴。做成霉豆腐,味道更是别具一格。

    好水做出好豆腐,不唯独牟定,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例证。安徽寿县八公山下的大泉村,有“中国豆腐第一村”之称。“好水才有好豆腐”,八公山上有百眼泉水,泉水中含丰富的矿物质,所以八公山天生就是出产好豆腐的地方。

    石羊井和牟定腐乳,在天台地区还流传着一个腐乳起源的故事。明朝初年,一户人家从中原逃难来到天台,家里只有一个老婆子和一个后生。后生叫王盛,靠放牧一群羊为生。他放牧的一群黑山羊中夹杂着一只白羊,此羊一身雪白,十分好看,还是头羊。这天,当太阳要落山时,他依然像往常一样,亮开嗓音吆喝,羊群开始陆续上山,可等候多时,却总不见白羊身影。他只好下山去找,一直找到天黑也没找到。这天,走在山梁的王盛又饥又渴,便靠在一棵松树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好似有一个女子声音对他说:“王盛,你家以前是做豆腐的,只是水不好,豆腐不是上品。”循声望去,只见白羊站在前边望着村子东头的丛林,王盛叫唤白羊,但白羊只自顾地朝丛林里走去。王盛很奇怪,就一直跟着,一直跟到密林深处。突然出现一片草地,草地中间一眼山泉汩汩冒着泉水。在寻找白羊却早已不见。王盛捧了一口水喝下去,突觉一个激灵,清凉爽口、沁入心脾。从迷糊中清醒,原来是做了一个梦。王盛就顺着梦中的路径走到村东头密林,所见竟然和梦境完全一样。草地,泉水,清凉爽口,一样的沁入心脾。后来王盛就把羊群卖了,置办了做豆腐的全套工具,开辟出村东头密林里进出泉水的路道,挑来泉水做豆腐。果然,豆腐甜润细腻,不带一丝酸味,入口即化。

    在走村串寨收购原料和买豆腐的岁月里,他听到老人们讲诸葛孔明南征的故事,知道了那泉水叫做石羊泉。王盛把自己做豆腐是用羊泉水的秘密告诉乡亲们,很快,这个后来叫做天台的村子做豆腐的人就越来越多。天台地区也很快发展和富裕起来。

    天台村的豆腐一直做到现在。县城附近群众在冬季腌制农家腐乳,大多都找天台街、食旧村、周家等豆腐经营户预定。从天台街一路往县城,更是坐落着 “天台”、“天台羊泉”、“石羊井”、 “天台天和”、“天台福泉”、“天台人”、“云紫园”、喜人家”“阿里罗”等腐乳加工厂,已经自然县城牟定县的腐乳工业园区。14个腐乳品牌中就有7个和天台以及羊泉相关联。继续着羊泉与牟定腐乳的传奇。

    回顾牟定腐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过的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964年以前在民间自由发展;1964开始工业生产;随后经历乡镇企业和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后、60后成长起来的人们,很多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