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山歌小调传唱情况初探

    日期:2019-04-23来源:楚雄州县市文化馆作者:苏迎华点击:19486 发表于云南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双柏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东与易门、峨山隔绿汁江相望,南接新平,西与镇沅、景东为界,北枕楚雄,东北与禄丰相连。县城设在妥甸镇,全县区域总面积达4045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总人口达15.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3%,少数民族中以彝族为主。全县辖五镇三乡,98%的面积都是山地,境内群山叠嶂、林海弥莽,石羊、绿汁两大江与32条河流纵横在双柏的山川峡谷间。白竹山、石碑山麓与哀牢山脉群山巍峨、虎山卧象,盘古仙洞、石际清流常年不同,清泉瀑布、风光旖丽。全县最高点为西部与景东县交界的大梁山海拔2946米,最低点是三江口,海拔556米,由于高差悬殊,形成了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因为双柏生态完好,气候宜人、水资源充沛、矿藏和物产丰富、民族文化浓郁、民族风情独特,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也让双柏拥有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彝、汉为主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古老光辉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并壮大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创作、音乐、原生态舞蹈、民歌小调等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我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双柏的民歌主要有阿噻调、四弦调、阿乖佬、阿利则、阿苏蔗、仁义调、长腔、山歌小调等八个歌种。而每个歌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唱腔,演唱形式多样,歌曲内容丰富。由于少数民族古歌谣的发展历史悠久,歌手们经历了代代流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革创新。双柏彝族民歌多采用彝语演唱,演唱时的唱腔、发声与本民族的语音、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

     

    一、双柏县山歌小调传唱现状

     

          双柏彝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其民歌丰富多彩;演唱内容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各异,在双柏比较有特点特色的民歌小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啊噻调”流行于双柏绿汁江边一带,是以叙事为主的彝族山歌,安龙堡与大麦地彝族纳苏颇用阿车语演唱,大麦地乡上莫且法歌王方会香用阿车语唱。演唱形式多样化,一人独唱,众人和腔;或众人合腔,一个人领唱调头再唱调子,也可以独唱。阿噻调的演唱内容宽广,人类起源发展,山川河流,天地星宿,劳动生产农事节令,爱情等有大量彝文叙事诗。唱词多用五字句,唱词中套入啊噻,哎噻、哟噻等虚词,较为难唱,但当地群众唱起来,朗朗顺口,自然跟腔,合腔,使曲调有起有伏,别具特色。

         “阿伯勒”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者科哨、双坝和李方村等彝族罗婺支系居住的地区。这种民歌平时不唱,只在每年火把节时演唱。主要以法脿镇雨龙村委会李方村大锣笙省级传承人张成新为代表。其演唱内容多为本民族迁移史和风俗、节令等,唱词多为代代相传,可独唱,也可合唱。民歌音域狭窄,旋律平缓,曲调古朴,用罗婺语演唱。

          “阿苏遮” 流传于双柏县境内大庄、法脿等地彝族罗婺支系聚居地区。从内容上可分户内户外,形式为男女对唱,内容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唱时根据对手或应答或盘问,一应一答,妙气横生。在民族传统节日和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欢乐时跳唱,正如歌词中唱到:跳笙来,跳笙来,吹起笛子跳起来,跳笙要跳青棚笙,唱调要唱阿唢喳,曲调律优美,节奏平缓,曲调由完整的四乐句构成,便于跳唱没有一定的唱词,用汉语或彝语演唱,演唱形成为齐唱。唱山歌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社交活动,所以深受双柏彝族群众的喜爱。以曲子《石榴花开叶子青》为代表。

          “阿乖佬”也叫阿乖乐,流行于双柏鄂嘉、爱尼山、妥甸一带,阿乖佬可以说是一种舞种,流行十分宽广,群众十分喜爱,阿乖佬跳唱中主唱到:小小弦子一块柴,劈陡石崖砍下来,郎弹三弦阿乖佬,妹唱小曲仁义调,款款笑笑相识了,唱唱跳跳合心啰。阿乖佬主要用三弦,也用笛子和芦笙伴奏,跳笙时男女对唱或众男声和女声对唱,舞蹈围成圆圈顺礃时昌,阿乖佬曲调旋律基本一至,由简单的两个乐句和六小节构成无限反复。演唱者根据对方的词意可以随机应变,千变万化。得到不同情趣和感情的阿乖佬,可唱欢乐也可以唱出悲调,阿乖佬有上四里与下四里唱法,但子曲子结尾时都用阿乖佬,心肝佬,阿佬佬,小心肝作衬词,也有阿苏则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法脿的州级传承人杨丽萍、??嘉州级传承人王庆刚、县级传承人郑维玲。

          “彝族史诗《查姆》”彝族史诗《查母》流传于双柏县哀牢山彝族地区及大麦地镇底土村一带,在没有彝文之前均为口头流传,有了老彝文后才以书面形式传承,惟少数懂老彝文者和毕摩(彝族祭司,亦是民间知识分子)才通晓。主要演唱调式为《毕摩调》、《阿噻调》、《阿哩则》。

           彝语《查姆》是“大”和“起源”之意,直译就是“万物起源是大事”,即“万物的起源”。《查姆》主要用于吟唱天地、日月、人类、风雨、种子、树木等万事万物的起源。《查姆》里有关神的传说在彝族的几部创世史诗中最为生动优美,它创造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神和英雄形象,如涅侬撒萨歇、儒黄扎当地、罗阿玛、罗塔纪等,因此,《查姆》又被视为一部丰富而生动的神话叙事诗。

         《查姆》原有120多“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叫《吾查》,主要记述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源头等,下部叫《买查》,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占卜历算、文学、诗歌等。

        “阿利则”主要流行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峨足一带。彝族阿车支系民歌,用彝语演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男女青年在一起玩乐,由四弦伴奏,只唱不跳;歌唱内容以爱情为主,节奏较自由。主要代表人物有大麦地镇的省级啊噻调传承人方会香、州级传承人罗桂珍、县级传承人杨秀芝。

         “四弦调”流传于双柏县境内新街、法脿、大麦地等地区。四弦调分无词的四弦乐曲和有词的民歌小调,用彝语演唱,其内容十分广泛。歌词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唱词顺口幽默,演唱形式有独唱,亦可合唱。以曲子《骡子驮棉花》和《新街妹》、《开口桂花香》为代表。

         “仁意调”流传于双柏县妥甸、大庄、法脿、安龙堡等地区。曲调只有上下两句,演唱时常用重复方法来完成4句一段的唱词,其节奏活泼,歌词多用即兴编唱,短小精干,言简意明。  

          “四句长腔”流传于双柏县法脿、安龙堡等地区。曲调有曲头和曲尾,中间有唱词有凑腔,唱一句凑一句,发声音域宽广,拖腔长。其节奏活泼,曲调起伏大,歌词以十二个月的演变顺序演唱,以曲子《挂七妹》代表。

         双柏县山歌小调传唱保护工作应该说开展的很早,早在1991年12月,双柏县委政府就安排当时的双柏县文化局,组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双柏县境内的民族文化进行调查搜集整理,精选了部分,在当时有着一定影响力的笙舞歌曲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双柏县资料卷》;1995年又录制了收录双柏民歌的磁带《哀牢踏歌》(内部资料);2006年底,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调查工作启动,当时的双柏县文化馆组织了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全县进行民族文化调查,调查成果,成为了双柏县目前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于2011年和2012年又分别以双柏山歌小调为创作元素改编,公开出版发行了集双柏民俗风情与歌舞的光碟《查姆笙歌》(一、二集);2014年双柏县委政府又对当年的一些搜集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并收录后期以双柏民族文化元素为创作素材的歌曲出版了中国彝族查姆文化丛书《双柏民歌集》,通过以上一些工作的开展,为双柏县山歌小调的传唱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和素材,为开展好双柏县山歌传唱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双柏县山歌小调传唱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双柏县山歌小调传唱保护的工作开展的早,也打下了一些基础,但在传唱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专业人员缺。由于县民族艺术团转企改制,从事音乐演唱专业的队伍建设出现了崩塌,对宣传双柏山歌小调的作用受到限制;由于艺术团转制后是企业,不可能养专业的创作作曲人员,导致传播双柏山歌小调的作用受到限制;县文化馆在编在职人员中没有一个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导致文化馆开展艺术普及、培训及山歌小调收集整理时受到限制;由于受编制体制的限制在引进招聘专业人才受到限制。

        (二)传唱经费缺。应该说任何一个地方、民族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时,都有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环境。山歌小调的传唱应该都是延续着节庆、活动等进行传承发展。双柏县虽一直在投入对传统节庆活动的扶持和开发,但由于财政投入难以持续保障,导致一些节庆活动为了节约经费,只是举行一个开幕式的仪式就草草收场,使得一些由来已久的对歌、打跳等民俗活动,在这种“仪式性”的节庆活动中逐渐淡出、消亡;由于经费缺,导致缺录音录像的设备、缺投入资金进行创作推广等必要的手段和方式,文化部门在开展山歌小调传唱工作时受到限制。

          (三)传承人缺。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打工经济大潮,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本地方的山歌小调,觉得土!不好意思唱!导致传承短代,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